facecar报告-基于用户场景行为的车联网交互体验设计研究

当前,车联网概念已经火热到让人近乎“审美疲劳”了。不可否认车联网一定是未来趋势,但其实,车联网只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手段,而用户本质的需求其实从来都存在,并且一直都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关注点。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概念,什么样的技术实现,说到底要想在车联网领域有所突破创新,形成差异化,必须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把用户体验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车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升主要关注在以下几方面:

1.走出功能堆砌,解决用户痛点

目前很多企业在做车联网时,往往是把自己认为用户需要的、大家都在做的、或技术可以实现的功能,经过重复的设计包装,统统的堆砌在用户面前,无论用户是否真的需要,以此显示功能的强大,增加所谓的卖点,提高汽车销售的附加值。行业一旦推出一个新功能,大家都纷纷效仿,生怕自己在功能上落后。而实际情况是,用户真正存在的使用问题和需求一直并没有被很好的解决,而同时面对大量看似丰富的功能,却可能没几个会经常使用到,反而因此影响了用户的操作易用性。未来, 车联网用户体验不应该追求大而全,首先应该走出初级的功能堆砌,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用户的车内行为,找到用户使用痛点或挖掘需求价值点,针对性的提出设计解决方案。

2.为用户提供“人-车生态系统”的完整价值体验,真正粘住用户

目前中国的车联网产品做来做去基本还是停留在车载娱乐和导航等最初级功能的重复设计翻新上,重复着同质化产品的低端竞争。而对于大量的用户需求空间并没有真正去研究挖掘。用户和车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驾驶,从用户开始想要拥有一辆车开始,用户体验就开始了,包括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对于与车相关的全部感受。

用户从选择车、购买车、使用车、维修车、出售车,处处都存在可挖掘的用户需求,都需要关注用户体验。对于未来的车联网,企业和设计师需要做的不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娱乐导航这些功能的炒冷饭上,而是需要对用户和车相关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全方位了解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体验需求,才能在体验创新上实现突破,走出当前初级的同质化竞争。

3.提升跨平台多通道用户体验,满足不同使用情景下的需求


目前,车联网产品已经进入了越来越多不同的平台,用户未来也将在不同平台之间自由转换使用,包括:HMI,手机,Pad,以及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智能穿戴设备。同时,随着技术发展,人-机交互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包括:视觉、听觉、语言、触觉等。那么,未来的车联网产品在设计时不得不考虑跨平台多通道的用户体验。首先,需要明确不同操作平台,不同人-机交互通道方式适用的场景和使用目的,以及跨平台,多通道交互方式之间的转换与结合方式,包括:看、听、语音、手势、触摸等不同通道的操作行为。其次,需要对于用户的驾驶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建立行为信息库,梳理实际驾驶场景中用户在各种情景模式下适合的操作使用平台,各个任务流程最适合使用的人机交互方式,及各交互方式之间的配合转换。

facecar车联网交互体验设计研究

1.facecar车联网交互体验设计研究目标及价值

对于用户场景及行为的研究,是未来车联网产品设计研发的重要基础。 基于在产品用户体验创新领域的多年经验,以及车联网行业的深入研究和项目实践经验, facecar改变了以往的技术功能为导向的车联网产品设计模式,提出并不断实践以用户使用场景及需求研究为导向的车联网产品设计模式。

facecar正在致力于基于用户场景行为的车联网交互体验设计研究,从而实现以下目标

对于跨平台车联网的用户使用场景及行为需求将形成长期系统的研究,不断更新完善
从用户行为库中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潜在用户需求和产品机会
基于用户场景任务分析,梳理出相应的交互设计原则,为产品设计提供指导和规范

2.facecar基于用户场景行为的车联网交互体验设计研究方式

· Step1:用户使用场景梳理

从整个“人-车互动生命周期”考虑,同时考虑不同用户人群划分,梳理出典型的车联网用户使用场景框架。用户场景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数 据库,将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迭代调整和补充完善。

人-车生命周期

基于用户场景框架体系,从用户使用和互动可能性出发,枚举梳理已有的以及潜在的典型用户场景。场景枚举完全从用户行为角度出发,无需受限于现有的产品/服务使用方式、以及技术可行性。

· Step2:用户任务及需求细化

通过用户研究,对枚举的典型场景进行验证、修正和完善,同时完成用户任务及需求的细化完善,以及用户痛点的挖掘。

用户研究方法1: 随车情景观察+ 1对1的用户深访

基于用户场景框架,用户研究人员车内跟随用户,通过跟踪观察记录用户的真实驾驶轨迹和使用场景,分析研究用户的实际车辆使用方式及行为。 车内静态使用场景的操作评价

研究内容:了解完整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全面客观的用户操作使用流程,用户与周边信息、环境或角色的互动方式,现有产品的使用痛点或障碍,从而验证和完善典型场景,进一步细化场景任务。

用户研究方法2:焦点小组访谈

将目标用户根据某种类型维度进行分组,用研人员与每组用户进行面对面的双向口头交流的研究方式

主持式讨论和头脑风暴

讨论的主题及内容相对明确和集中,聚焦在吉利HMI产品功能规划范围内的用户场景任务和使用需求,不会过于发散

研究内容:了解更加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和任务流程,用户与周边信息、环境或角色的互动方式,详细的用户使用需求,以及用户对于现有HMI产品的体验反馈。


· Step3:用户任务分类及特征分析

针对不同场景任务的特征进行提炼归纳,寻找共性和差异,进行任务分类,包括:主动性任务/被动性任务,驾驶中任务/暂停中任务/静止中任务,即时性任务/持续性任务,感知延迟性任务,跨终端任务等。

不同任务类型的特征不同,对于用户交互行为有不同的需求,包括:用户需要的交互通道、用户可提供的注意力、用户需要的信息类型及方式等。

· Step4:交互原则及设计思路梳理

基于不同任务特征的交互原则梳理

不同的任务特征分类对于用户交互行为有不同的需求,包括:用户需要的交互通道、用户可提供的注意力、用户需要的信息类型及方式等 基于不同任务分类及其特征,梳理提出相应的交互设计原则,作为交互体验设计的指导规范

1、驾驶中任务

less is more 原则

区分用户在相应场景下的不同需求优先级, 关注主要需求或高频任务的信息及操作提供, 弱化其他信息和操作,通过尽量简单聚焦的信息呈现实现更加直接高效的使用体验

2、驾驶中任务

习惯记忆原则

通过简单统一的交互模式,帮助用户快速建立操作习惯,形成记忆,减少用户学习负担和操作记忆

3、被动性任务

最小参与原则

系统帮助用户完成更多操作和选择,用户仅参与极少的必要操作环节(如确认);或通过非打扰的交互通道完成用户交互(例如语音),尽量减少用户在驾驶过程中的思维和操作负担,以保证行车安全。

4、主动性任务

引导性原则

针对前后相关联的操作动作和操作结果, 通过适当的场景交互方式, 向用户清晰提示出操作动作和页面信息结果之间的指向关系,引导用户快速理解页面层级关系和操作结果。

5、关联性任务

扁平化原则

整体信息架构和页面层级应该尽量少,可以通过Tab切换、侧拉,浮出层、点击展开等方式替代进入更深层级页面。用户不需要陷入较深的页面,保证随时都清楚当前所在位置,并且随时能够灵活快捷的进入其他页面或转换进行其他操作,减少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路径记忆负担和操作心理负担,提高操作效率。

关联性原则

针对相关联的操作任务和信息层级,通过适当的信息呈现和交互方式,向用户提示出操作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和学习使用。

6、感知延迟性任务

可预期原则

系统尽可能向用户提供面向结果的预期判断,尝试预测任务的目标或结果,并提前告知用户,以保证用户对于任务结果有足够的预期,并提前作出判断和决策。

7、驾驶中任务

最小参与原则

系统帮助用户完成更多操作和选择,用户仅参与极少的必要操作环节(如确认);或通过非打扰的交互通道完成用户交互(例如语音),尽量减少用户在驾驶过程中的思维和操作负担,以保证行车安全。

8、跨终端任务

无缝衔接原则

当用户的交互平台发生改变,但初始任务还没有完成时,应该能够让用户在新平台上自动收到未完的任务并继续完成,而不是让用户在新平台上自己重新发起原有任务。

9、持续性任务

里程碑原则

将完整的、跨度较大的持续性任务,切分成由多个里程碑组成的、可以和实际操作环境相匹配的阶段性任务,并给出清晰的里程碑提示。根据不同的阶段操作环境提供合适的交互方式,引导用户分阶段完成任务目标。

在微信中搜索faceui
或保存二维码在微信中打开

执行时间:0.060215950012207秒 查询数据库9次 内存使用:3.621 mb - 373.492 kb = 3.256 mb 当前模式:developer